师者风范

首 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一朵“金”菊的美丽旅行

来源:党宣   作者:许天颖     日期:2019年01月14日 16:38   点击数:  

今年金秋,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定点扶贫县,贵州省麻江县的宣威镇卡乌药谷江村,800多亩的菊花园绚烂迎宾,仅中秋国庆10天就吸引了近18万名游客踏“芳”而来,山沟子里的贫困村一下子“火”成了大景点,不仅带动了景村联动、农户们家家户户分享“红利”,还激活了农家庭院经济,拉动了传统农业消费的“提档升级”。

不仅在贵州大山,近年来,北至天津、南至深圳、东至浙江、西至青海,在全国的版图上,“南农”品牌菊花园竞相开放;菊花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基地将近20个,这背后依托的是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团队、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的科技力量,一朵小小的菊花,不囿于传统的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拉动起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链条,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菊。

种“藏”大地神农传人采百“菊”

“菊花的花型、花色是植物界中最丰富的,被称为自然界育种的奇迹。”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负责人,教育部特聘专家陈发棣教授介绍,他的导师,原金陵大学李鸿渐教授从1944年开始就从事菊花品种搜集、保存等工作,距今已有74年的历史。

南农大湖熟花卉基地,占地150余亩,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资源,其中400多个新品种都是由南京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是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

菊花基因库里藏着“压箱底”的核心种质资源,陈发棣告诉记者,团队率先创建了菊花离体缓慢生长保存技术,5-10℃的低温环境能将种质一次继代保存时间拉长至12个月,很好地解决了圃地保存种质易混杂、丢失和感病等难题。

为了搜集野生种质资源,从1992年开始,陈发棣和实验室的研究生一起,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有的虽然在植物志上有记载,但是常常“踏破铁鞋无觅处”,最高爬上过海拔5108米的米拉山口,“捡细针”般地寻找种质。

而如今,陈发棣的这股子科研“执拗”劲儿感染了团队的中青年骨干,王海滨副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寻找“抗寒”的野生种质,今年4月到9月,他又先后3次来到青藏高原,扛着氧气瓶、戴着防护工具,让当地老乡带着,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米拉山口找到了宝贵资源紫花亚菊。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传人采百菊。团队目前已经建立起菊花近缘种质抗蚜、耐寒等重要抗性评价体系,从收集的资源中鉴定出抗蚜种质19份、耐寒种质16份及其他抗性种质43份,首次发现了黄金艾蒿、细裂亚菊分别是菊花抗蚜、耐寒育种的最优种质。

花开雪域南农金菊“傲霜”挺立

今年10月,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高原,从南农菊花团队引进的园林小菊种植成功。据了解,这是高寒高海拔地区室外引种园林小菊的新记录。


王海滨每次到青海,都会带上不同领域的技术专家。从今年4月起,有四位当地技术主管跟着他,从种植到抹芽定头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克服了土壤保水能力差、品种生育期不同等品种适应性差异,筛选出“南农绿意”、“南农黄蜂窝”等切花菊,金陵系列地被菊都在青海高原“傲霜”绽放。

这样的耐寒新品种是如何育成的呢?菊花团队成员、南农大园艺学院陈素梅教授告诉记者,团队首创了基于控制授粉、胚珠拯救和杂种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的菊花属间抗性种质创制技术,建立了以远缘杂交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菊花育种新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菊花抗性育种效率。

记者注意到,在南农大湖熟菊花基地,菊花颜色各异、形态万千,圆球型的绿菊翠色欲滴,大的似乒乓、小的像蜂窝;“风车”菊花突破了传统菊瓣的细长卷丝,一瓣儿一瓣儿笔挺挺的,像是从花芯处伸出来的小勺子;还有的单朵菊花上就汇聚了好几种颜色,不仅花瓣、花蕊颜色不同,就连一个花瓣上还渐变出几种颜色。

目前,团队已经创制抗蚜、耐寒等远缘杂种200余份,突破了抗性和花色、花型、株型等性状的综合改良,率先育成绿色、乒乓型和风车型等优质高抗新奇特菊花新品种49个,这些抗性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农药使用,还能延长花期、拓展菊花的种植区域,推动了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产业升级。

花开客来精准扶贫安上“引擎”

“大田栽秧行对行,我在田坝栽花秧......”这是三年前,贵州麻江县高枧村村民易芙蓉编唱的山歌,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的定点扶贫县,学校的特色学科资源陆续被引进到这里落地开花。60多岁的她,之前未曾参加过任何工作,扛着锄头在自家门口就能种植菊花,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的收入,拿到工资的第一月就跑去县城,花500多元给自己买了生平最贵的几件新衣裳。

如今的麻江菊花不仅装点了农户的门面,为贫困户摘去了多年的“帽子”,还绽放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麻江县宣威镇“药谷江村”,近千亩、350个品种的菊花被引进栽种,在当地特有的梯田地貌,满园香艳、错落有致,最红火的国庆中秋,进入景区的三公里路面全都停满了旅游大巴。

2016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纷纷“嫁接”到麻江,不断加强菊花品种改良,通过种植一片菊花,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了一批农户,富裕了一方百姓。

据了解,今年中秋、国庆假期10天,麻江药谷江村接待游客人数高达18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20万元以上。自2016年菊花园开园以来,“贵州麻江品菊季”累计吸引游客近7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1.2亿元。

这一场美丽的“菊花扶贫”,不仅通过景村联动,带动农户分享“红利”,还激活了农家庭院经济和传统农业消费的“提档升级”,整个品菊季期间,花生、红薯、新米、小米、党参、野菜等农产品都在景区外的脱贫集市找到了不错的销路。客人来到菊园,也带“火”了附近村民的庭院。在外创业多年的李金胜投资80万元修起一幢吃住一体的特色农家乐,仅有244户的卡乌村,如今已有7家吃住一体的农家乐。

菊花团队成员、南京农业大学管志勇教授说,“不仅在贵州麻江,在青海乌兰、在湖北麻城、在陕西商洛,通过品种和技术带动产业,菊花犹如动力“引擎”,为精准扶贫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

花开富民接“二”连“三”产业兴

菊花团队成员、南京农业大学房伟民教授告诉记者,菊花观赏性高、开花晚、花期长,在相对寂寥的秋冬季节是不可多得的观赏花种。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菊花基地将传统的菊展与乡村休闲旅游结合,打造特有的“菊花经济”模式,从2013年开始,在湖熟,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前来赏菊,拉动了周边旅游、餐饮、零售、农副产品等行业。据地方政府统计,基地今年参观人数达55万人,为老百姓和地方经济创造收益5200万元。

南农选育的菊花新品种观赏性好、抗性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苗种植后一般3个多月就能开花,按照房伟民教授的话,就是“当年建设、当年见效”,2017年,在浙江金华,4月份征集的土地,10月份就实现了菊花园对外开放,其中1个周末就迎来了10多万人次的参观游览。

如今,“菊花主题休闲旅游模式”辐射全国,在江苏淮安和射阳、安徽滁州、浙江金华和南浔、湖南临湘、陕西鄠邑区、江西南昌、深圳等地,南农大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形成以菊花新品种展示、菊花文化传播为主,结合农产品展销的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打造了一张亮眼的“金”字招牌。

在躬耕观赏菊的育种栽培外,团队还致力于菊花功能性系列产品的开发。鲜食花朵、泡大朵的苏菊、吃一桌“全菊宴”,这些在陈发棣眼中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正在积极选育可以吃‘叶子’的菊花品种,既能清炒,也能烧汤,还能炸天妇罗!”

从观赏型菊花,到茶饮型、食用型、药用型菊花…….,团队每年都能在菊花的产业链条上翻出新的花样,陈发棣说,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价值需要通过第二、三产业提升,只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才能让更多百姓受益。

除了“墙”外飘香,小小的菊花也在校内牵起了学科链,“墙”内开花。2015年,由南农大科研院牵头,集结了学校相关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孵化“菊花产业链项目”。近年来,团队与工学院合作,开发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通过机械化实现菊花的轻减栽培;与信息院合作,制作菊花小百科,二维码一扫,就能识别菊花品种的小百科。

南农金菊一头搭起了扶贫桥,结出了富民果;另一头则连接了二、三产业,延展了产业链。陈发棣向记者表示,高校的科研工作要为社会服务做好科技备书,在为落后地区的现有产业搭好脉、当好医的同时,要加大食用菊、药用菊等功能性菊花的开发,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